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职业技能 > > “幼教杂说”:《孩子最好自己带,否则欠下感情债》

“幼教杂说”:《孩子最好自己带,否则欠下感情债》

链接复制成功

“幼教杂说”:《孩子最好自己带,否则欠下感情债》                    

原标题:“幼教杂说”:《孩子最好自己带,否则欠下感情债》

《孩子最好自己带,否则欠下感情债》 赵忠心www.jyb.cn 2016年02月19日  作者:赵忠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有位妈妈来信说儿子从出生到两岁之前都是在乡下由爷爷奶奶带,最近接回身边出现了很多“不良情况”。其实,孩子身上所谓的“不良情况”并非天生的,是后天生活环境影响所致,跟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有直接关系。

从出生到两岁都交给爷爷奶奶看护的孩子,实际上是另外一种类型的“留守儿童”——“异地留守儿童”,父母不仅错过了孩子“学步和学语言”的时机,更可惜的是错过了“进行情感教育”的大好时机。错过学步和学语言时机尚可弥补,错过情感教育时机弥补起来就比较难了。

俗话说“隔辈亲”,爷爷奶奶对孙子好,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管老人对孙子有多么好,也不能替代母爱和父爱。“血缘”是生理关系,不是感情关系,孩子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就会对父母感到生分。

两岁多突然降临在父母身边,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如同“陌路人”,他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对父母丧失了培养感情大好时机的必然反应,是对自己受冷落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抗议”和“报复”。

比如,“他很乖、很听话,自己拿玩具自个玩儿。不合群,不爱同小朋友交往。老师问他什么事情,也不敢吱声。”反映他初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拘束、孤僻和恐惧。

“脾气很大,也很任性,想要的东西非得到不可。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不哭到声音沙哑还不停止。”“要吃哪个就得吃哪个,没得商量,否则就哭。”这反映他不适应陌生的环境,不适应“陌生人”的烦躁和委屈情绪的发泄。

“他不喜欢同别人交流,不同人家打招呼,或是别人先同他打招呼,他也不予理睬,或假装没听见,眼睛看到别的地方去。”反映他对陌生环境的拒绝,也可能是对“陌生人”不信任、不放心的出于自我保护的防范心理。

小孩子不大会说,不会用语言明确、全面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但可以用行动、表情来表达。家长要怀着怜悯之心,明察秋毫,细心观察,用心读懂、看透孩子的心思和需求。

突然带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对父母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个孩子的状况让妈妈感到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她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很不利于母子重新建立感情。

孩子虽然是亲生的,但目前的“陌生”状态需要做母亲的沉着应对,要耐心、耐心再耐心,要绝对避免呵斥孩子,呵斥会使孩子跟父母的感情更疏远;千万不能动手打孩子,孩子再不听话也不能打,而是要耐心地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迁就一下,就只当他是刚生下来的不懂事的孩子,一切都从头做起。

出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父母别总是责怪孩子,要先反思自己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做父母的是欠了孩子的感情债的。欠债总是要还,而且必须要加倍地偿还。

说心里话,做父母的不该从孩子出生就把他送到农村。他们一定是有实在克服不了的困难,是无可奈何之举,迫不得已而为之,现在要尽一切努力设法挽回。

现在接回来还不算很晚。要是直到上小学再接回来,那可就是太晚了,很有可能孩子一辈子对父母有意见,跟你们不亲。

这位妈妈现在就像是接手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她的艰难处境和无奈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万事开头难。但还是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事在人为,只要真心实意地爱孩子,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孩子就会慢慢体会到母亲对他的爱怜,肯定会一天天好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家长的“老师”。抚养孩子的过程,对父母来说是一种磨练。父母过去没有经受过这种磨练,现在就要补课。希望他们加倍地爱怜孩子,悉心地照料孩子,无微不至地体贴孩子,主动加深跟孩子的感情,努力取得孩子的信赖。要在密切感情、增进信任上下实实在在的工夫,孩子一定会慢慢地好起来的。通过磨练,他们也会渐渐地成熟起来,成为让孩子信赖、喜欢的父母。

(作者:赵忠心,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1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