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养生 > > 全国人大代表李清泉: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和高

全国人大代表李清泉: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和高

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李清泉认为,我国心理健康专业基础薄弱、人才严重短缺。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和供给迫在眉睫。

如何加快提升我国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李清泉建议:

相关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和医疗机构,应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科学研究力度,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增加心理健康研究的比重或者增设心理健康研究专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与政策等软科学研究,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关设备和产品研发,加强心理健康研究平台建设,实现全国心理健康平台共建、数据共享;

建立心理“大健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完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习实践力度并开展规范的专业执业执照考试;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力度;通过与社会行业力量合作等方式,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今年全国两会恰逢北京冬奥会刚刚闭幕、冬残奥会正在进行中,体育运动自然成为热度不减的话题。李清泉的议案建议中将目光聚焦到了高校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

他提到,从全球趋势看,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一直是世界著名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在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员方面进步很快,但差距依然巨大,例如本次北京冬奥会上,我国参赛运动员中在国内大学就读的运动员为36人,其中来自综合性大学的只有5人。

如何利用高校资源源源不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国际竞争、为国争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李清泉看来,运动员培养链条没有完全打通,国家级专业训练与普通高校体育科研脱节,使得高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大学价值的挖掘不够,大学生联赛品牌价值较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学期间激励机制不完善,退役后就业渠道不畅,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深圳大学在国内外赛场屡创佳绩,在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上发挥了先行示范效应。就进一步完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机制,李清泉建议,建立教育系统内部高水平运动员贯通培养机制,通过共建职业/专业体育俱乐部以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形式,构建“从小学到博士”的全周期培养模式,确保不错过有天赋的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