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本义是指周代中央在王城设立的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国立学校)。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在晚唐时称“白鹿洞国学”。《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但那时讲的所谓“国学”,是指“国家所立的学校”的意思。
“格律诗精选,诗歌启蒙”,是国学启蒙逐步提升、融会贯通之后的精髓
旨在打通学员的字、词、句、朗诵的基础知识,培养诗文创作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
由朗诵开始,懂得鉴赏、学会创作,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学员的平仄对仗功底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同时掌握诗人的背景经历、创作心境、历史影响等,巩固文学基础,提升个人气质涵养
朱老师
教师简介:
字游之,号平埱斋,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受教于杨亮先生。
学员作品学员姓名:胡兢霞
教师点评:线条流畅,结构准确,底色变化丰富,分染的也很细致,层次丰富。
蔡梓源先生认为,民国是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乱世,政事纷繁、兵连祸结、英雄竞逐、城头变幻,也是中西碰撞、思想开放、新旧交替的承前启后的时期,未来也许很难再出现这样一个时代。
王双强先生则认为,科技的飞速进步、学习效率的提升、社会的剧烈变革,是出现“大时代”的三大条件,当下正处于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中西文化又一次近距离地碰撞和交融。
中华文化每每都能在巨大的挑战和危机当中找到出路,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新的时代,如今,中国文化已经重新积蓄了满满的能量,只等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再一次惊艳世界。
秦汉胡同国学率先倡导国学教育为通识教育,并开创了艺术、诗文丶人文通识三位一体,即三画齐备、大者君子的国学教育学术与实践,成效华茂。
艺朮模块包括书法、国画、围棋、茶艺、以古筝二胡琵琶笛箫等为主的民乐和京剧昆曲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