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心理咨询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小学生心理咨询追求的目标是学生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通过帮助和指导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发展;二是追求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学生的各种指导、帮助并不是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影响的客体,而是通过学生的"自助"即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实现心理咨询的目标。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励、商量的语气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的结果。